病因
病因:
1.选择性IgA缺乏症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偶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约50%选择性IgA缺陷的病人HLA-B8阳性(正常人20%~50%阳性)。
2.伴IgM增高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为X染色体性联遗传病,因B细胞分化缺陷所致。正常情况下,体液免疫发生时几种抗体顺序产生,先是IgM、IgD,其次为IgG、IgA,最后是IgE;并且,B细胞表面有1种糖蛋白称为CD40,在活化T细胞表面有相应的CD40配体,B细胞转换抗体的产生需要来自T细胞的接触依赖性信号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
1.选择性IgA缺乏症 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,本病可能与易感基因即位于第6染色体Ⅲ类MHC区域的补体4A基因(C4A)有关。
2.伴IgM增高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本病患者B细胞在IgM/IgD分泌向其他型别的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转换过程受阻,其缺陷基因位于染色体Xq26上,是编码CD40配体的基因。患者T细胞不能合成CD40配体,或产生无功能的CD40配体所致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选择性IgA缺乏症 是该类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型别,发病率为0.15%~0.7%。多数无临床症状,为正常状态的1种变异。最常见的症状为轻重不等的反复性鼻窦与呼吸道感染,
支气管哮喘较重。部分患者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、中耳炎、鼻窦炎和肺炎。
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
荨麻疹和
湿疹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3倍。30%~50%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SLE、自身免疫性
溶血性贫血、
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
肝硬化。常伴
共济失调-毛细血管扩张症(80%)、吸收不良综合征(3%)、谷胶性肠病、
脾功能亢进、致死性出血性水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。
2.选择性IgM缺乏症 仅有少数单独IgM缺乏症的报道。患者抗感染的能力很低,对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的反应很弱。易发生Gram阴性菌
败血症而致死,血中的血型凝集素也较低,常有脾脏肿大,可并发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3.选择性IgG缺乏症 单独IgG缺乏症是1种家族性疾病,IgG和白蛋白分解代谢增高。患者抗感染的能力很低,对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的反应很弱,常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。应用γ-球蛋白治疗有效。
4.伴IgM增高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较常见,男性患者见于1~2岁。虽然常为伴性遗传,但也发现女性婴儿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免疫球蛋白型别。患者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,常合并血液系统疾病,如
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、
再生障碍性贫血、
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症,也可发生肾病。颈淋巴结、肝、
脾大。也可出现泛发性寻常疣。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只产生IgM抗体,而1gG和1gA则极少。常发生IgM产生细胞的恶性浸润性病变,一般由胃肠道开始,最后累及所有内脏器官。
治疗
治疗:市售γ-球蛋白只含微量的IgA,故不能选择性地替代IgA。以往使用高IgA含量的
血浆,无效且有危险,因为患者可产生高滴度的抗IgA抗体,以后输入γ-球蛋白时易产生过敏反应。目前,对IgA缺乏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。
1.一般疗法
(1)加强护理和营养: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。
(2)预防感染:应注意隔离,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。
2.抗感染疗法 由于体液免疫能力低下,机体无法杀伤感染的病原菌,因此,一旦发生感染,应选择广谱抗生素。且因抑菌性抗生素不能阻止病原菌的扩散,故还应使用杀菌性抗生素进行治疗。
3.免疫替补疗法
(1)人血清γ-球蛋白:主要是使用γ-球蛋白进行替代或补偿疗法,可使患儿正常地生存,甚至活到成年。剂量每次100~200mg/kg,肌内注射,每月1次。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达3.0g/L时才有助于控制感染。因γ-球蛋白的半衰期为0.5~1个月,故以后按100mg/kg,肌内注射,每月1次即可维持其血清水平达2.0g/L。长期反复注射会引起注射局部瘢痕形成,偶见发热、皮疹、荨麻疹、哮喘和血压下降等休克样反应,应及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。
(2)正常人
血浆:正常人
血浆输注也有替代γ-球蛋白制剂的作用,剂量每次10ml/kg,每3~4周1次。
(3)人血丙种球蛋白:也可每月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600ml/kg,以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。